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发布日期:2009-02-13 12:00:00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尹建华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双重主体,教学过程实际上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参与的交往活动。“参与”不仅使发展着的社会对未来公民的素质的具体要求,也是个人形成完善人格之必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而启发、讨论式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化学课程实施中,也强调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尽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只有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落实减负增效,才能实现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根据《纲要》要求,在课程改革实施的实践过程中我作了以下的尝试: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兴趣或兴趣不大,绝不会有参与新知识学习的意识。学生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的心理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唤起,首要的问题是要了解学生对什么感兴趣,其次是新课导言的设计和浓厚学习气氛的创设。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出发,认真研究兴趣教学规律,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因素。我曾在对高一、高二的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问到:你对化学最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结果高一学生有53%回答是实验,而高二学生则有47%回答是生活中的化学。这说明由于高一、高二年龄和知识层次的不同,导致了学生的兴趣差异。所以,课堂教学中可以让高一学生多进实验室,把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作为奖励机制,奖给学习成绩进步的学生,让他们来分析、讲解、演示实验。对高二学生则多讲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例如,在讲盐类水解时,我介绍了油条中的添加剂,这时就有学生提问面包中加了什么?听说加尿素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为什么?我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撰些一篇有关膨化食品的小论文,学生非常有兴趣,参与热情很高。
2、 利用化学现象的直观性,化学与生活的贴近,化学反应的趣味性,激
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
心理学告诉我们:奇特、醒目、色彩丰富易吸引注意。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丰富的色彩和现象,如硫酸铜晶体的蓝色;把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变为血红色;把氯化铁溶液滴入苯酚溶液,振荡,溶液变紫色;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转眼银白色的金属变为白色粉末;“喷泉实验”、空杯生烟,滤纸自燃等。在教学中呈现这些现象,学生大多会引起好奇,产生强烈吸引力。
化学反应的趣味性也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如“滴水生烟”实验――锌粉和碘粉混合后滴水会产生紫色烟雾;“毛刷实验”――铝条用砂纸去掉表层氧化膜,插入硝酸汞溶液片刻,取出,放置于空气中一会儿,就发现铝条上象“发了霉,生了毛”,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亲自动手的欲望。
化学与生活是贴近的,正确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的反应,布置给学生吃饭时把饭粒和馒头在口中多嚼几分钟,感受生成麦芽糖的甜味,同学很有兴趣而且愿意做。还有食盐加碘、烧羽毛感受蛋白质燃烧的气味等。
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从直观到抽象及教学的探究性原则,减少学生参与障碍
例如,NaOH溶液和AlCl3溶液,滴加顺序不同,化学情况就不同,教学中如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互滴实验,学生很快能认可这一现象不同的实验事实,进而推想所发生的反应不同。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Al3++ 3OH-=Al(OH)3↓(白絮)Al(OH)3 +OH-=== AlO2-+2H2O (溶解),(先产生沉淀,继续加NaOH溶液又溶解);NaOH溶液中滴加AlCl3溶液:Al3++ 4OH-=AlO2-+2H2O Al3++3AlO2-+6 H2O=== 4Al(OH)3↓(白絮)(先无沉淀产生,再加则产生沉淀,继续加,因Al3+与AlO2-不能反应,沉淀不能溶解。)学生容易接受,如仅通过讲解,学生便怎么也想不明白,只好死记硬背,出现学生参与困难。
探究性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天性,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第一步。把中学化学课程设计成探究性的课程必将有助于减少学生积极参与的障碍,在探究中一个一个拦路虎将被逐渐解决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必然的,但遇到的问题总具有单个性和当前性的特点。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教师的指导会更具体,因而一般也更容易克服。不仅不影响继续参与的积极性,反而会因体验到战胜困难的快乐而更加勇往直前。如高中化学的原电池一节,不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基本不能参与,他们只能停留在一支干电池的表象上,最后只能靠记忆来记住原电池的原理,谈不上迁移或运用原理,更谈不上理解铅蓄电池、燃料电池和纽扣电池、锂电池的工作原理。采用探究式教学,情况则完全不同。我们常采用同学们先拆解干电池,搞清楚组成结构,再结合实验思考其工作原理,再讨论归纳,化一团乱麻为各个击破。问题解决于学生的参与之中。
4、由易到难,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现学生全身心投入
参与表现为学生动手去做,用眼观察,用脑思考,解决问题,动手去做是其最直接的表现。鼓励学生与化学亲密接触,要注意由易到难,反之只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产生挫折感、疏远感。
先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没有危险的实验,如切割金属钠,并把它投入水中,燃烧完后,滴加酚酞试剂。所有的学生都做对了,现象明显,不会失败,对学生继续动手增强信心。象制气体装置的选取、装配和溶液配置、滴定等定量实验应安排在学生有相应的动手操作机会、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后,才放手让学生做。
5、分析观察现象,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改进实验,引导深层参与
学生观察实验往往只“看看热闹”,教师适当的分析、提出问题,则可以引发主动思考,启动深层参与。例如,前面列举的滴水生烟实验,学生被操作实验的趣味笼罩,因做成与教师一样的效果充满兴奋,此时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就十分必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进而点拨:“紫气”是什么物质?此物质为什么变成气态了?谁和谁可能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效果?水起了什么作用?最后学生完成整个思维过程就顺理成章了。有时教师也可以布置作业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参与教学。如塑料制品为什么会成为白色污染?相信学生最终都会回答出比“塑料不易降解”更多一些的内容,这也揭示了他们真正有了参与,迈出了走向创新的坚实的一步。
6、精心设计课堂联系
“运用新知识”是最简捷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梳理知识,从更高层次领会知识,解决问题,是升华参与意识的极好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相反,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做到每堂课都有随堂同步练习。精心编制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既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又提高了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例题的选择上,应适当选择那些探究性、开放性以及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信息题,让他们讨论、辩论。
7、.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评价
不轻易给出结论性知识,而善于引导、引发思考,组织交流,让学生经常性的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自我修正、完善、判断、评价,也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一条好方法。因为只有讨论才能呈现观点、思路的多样性,才有利于比较,学生才有了相互参照、相互学习的机会,讨论中相互的启发有时会迸出友谊的火花、思想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发展道路。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德、科学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创造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人格,从内在的动力和需要方面拓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判断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自我意识。在平等的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不迷信、不畏权威的勇气,并把它们转化为强烈的自信心。
所谓学生的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身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成为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生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