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园地 > 思想建设 > 正文
上海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布日期:2009-03-30 12:00:00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根据《意见》,上海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是上海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新起点上新突破的必然选择。

  抗击风险的需要

  《意见》的出台,对我国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是对上海成功担当起四个确保的现实使命和四个率先的历史重任的一个鼓舞。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数据显示,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在2008年实现净利润708.6亿元,同比增长28.2%,相对于2007年净利润同比75.0%的增幅,利润增幅明显减缓。全球金融危机也给港航业造成巨大冲击,今年12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10%以上,出现了多年未遇的负增长。有关人士还分析认为,与上海居世界吞吐量第一、集装箱量第二的规模相比,航运服务业发展却显滞后,比如在航运指数期货、运费远期合约和运费期权等航运价格衍生品方面还是空白。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上海加快推进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减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意见》获得原则通过,将更好地发挥和增强上海国际金融、航运中心服务功能,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建设强大高效的金融、航运体系,进一步加大金融、航运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对增强我国战胜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的信心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速转型的契机

  从远期看,《意见》的出台将更好地促进和支持上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有效增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截至去年底,上海已有金融机构899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95家。上海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金融市场完备的城市之一。在航运发展方面,去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8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800万标准箱,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和第二大集装箱港。目前全球前20家班轮公司都有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入驻上海,经营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业的外商驻沪代表机构达到250多家,世界上最大的8个船级社都在上海开设了代表处。

  尽管经济实现了连续高速增长,但上海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也日益突出。比如在运输方面,庞大的集装箱吞吐量就对上海公路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外环线隧道等拥堵点因此产生,造成了城市动脉的梗阻。专家表示,目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平均每天达到77000箱,如果全靠卡车运输,头尾衔连就达770公里,大约是上海到南京的一个来回。这样的箱量规模需要上海港加快建立现代集疏运体系,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大力发展水水中转。

  而《意见》的出台为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制约指明了方向,也成为上海经济社会继续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服务全国的机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夯实并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为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搭建一座辐射能力更强,服务水平更高的平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问题亟待解决。有关人士说,上海港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强大的经济腹地的支持,但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上还有失均衡,公路运输比例相对过高,这虽然与上海港的箱源腹地主要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关系,但更与铁路、水路的发展不平衡有关。

  上海要形成国际航运中心,就要基本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枢纽港架构。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上海已具有比较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金融体系、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高效的航运服务体系,以及便捷的交通运输网,有广泛参与全球竞争的周边经济腹地。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航运业,以及其他各类服务业,同时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将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贸易、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集聚,促进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也将有利于上海充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各省区市的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