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女生,她的名字叫
“我曾经认识这么一个叫做韦淑君的女生……”
早就已经忘了应该怎么写记叙文,早就已经忘了写好朋友应该怎样开头。只是从那些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我认识一个单纯的女生,一个可以带来单纯的快乐的朋友。
(一)
从高一的军训开始,隐约记着,你就排在我的旁边,一个瘦瘦的女生,当教官让我们介绍自己时,特别让你走了一下你独有的“猫步”,你无奈得笑,却笑得那么灿烂。
(二)
“你们也打羽毛球吗?”
从初中体育课开始就一直找搭子打羽毛球。到了高中,最让我庆幸的便是找到了你,菜饭,纳尼做搭子。我也曾经戏称,说我俩是金陵女生的黄金组合。只要我们俩对打,便会有人说:“你们俩个这样抽来抽去的有意思伐?”,因为我们都喜欢爽快得抽球,洒下的汗水,积聚了更多的欢笑。体育课,依旧是我最喜欢的。回到家,一起看羽毛球公开赛,若是林丹赢了,我相信一定会有两个家庭中响彻着我俩的欢呼声。
(三)
同样迷恋英文歌,同样迷恋带有磁性的嗓音。要是我开着QQ在和你聊天,那总会有something was attached to it——那便是旁边传送文件的窗口。从I searched for you到close to you,从next to you 到need you now,要是我们俩找到什么好听的歌,有什么很灵的网站,总会分享给你,分享给我,乐此不疲。在广场听到音乐响起,就像两个小孩子一样,听到动感的节奏便会情不自禁,脚下踏起拍子来。
(四)
到了高三开始,作业居然甚是少。可留下来的便是背语文,背英语,背历史!四分之三的高考就这么压在了我们背功上。你拿着那本“把它当做游戏”的小册子背语文背得心酸,我拿着老姐传下来的英语词汇手册背得头疼。然后就会时常出现……
“朱弦已为佳人绝……绝…绝…绝…”
“问:翻白眼的是哪个?!”
“青眼聊因美酒横!!!”
“o(≧v≦)o~~好棒”
“一箭双雕”
“唔…忘了。”
“我用一颗石头砸死了两只鸟……”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 \(^o^)/ !”
(五)
的确就如奚老师说的,选文科的,做数学都成了调剂了。我曾信誓旦旦得对你说:“你数学有不懂的就来问我好了!我帮你搞定!”你也曾经带些担心得和我说:“我数学问题太多了,而且都是很简单的,我怕问多了会觉得烦。”怕什么呢?只要你坐我后面,我坐你前面,虽然已经让我养成了头总爱逆时针旋转九十度的习惯,那些个什么集合啊,函数啊,三角啊,立几啊,不在话下啊,反正还有老师嘛!
(六)
到了高三,开始心态很积极得礼拜五放学一起骑自行车去黄浦区图书馆复习,并且每次都待到他们关门工作人员开始放音乐让我们“散场”。但过了不久便发现,想借书看的心情停不了。不过这点我们可是十分对得起历史樊老师,直接跳过了校园青春文学的那几个书架,你拿了本《发生在中国的100件重大转折事件》,我拿了本《林肯传》,开始细细品味,却全然忘记了还堆在一边的数学和英语卷子。
(七)
还记得高二的学工,学的是摄影。大家一起拍了一个小短片,施导兼编剧,孙摄影师,后勤兼演员有鼓励,一零,纳尼,菜饭。而专门抛头露面的,也就剩下了我们俩人。一部青春校园文艺温馨搞笑捎带一些哲理的短片,虽然被我们演得并不那么文艺,并不那么温馨,并不那么搞笑,也并不那么哲理,但那些镜头,一起弹钢琴,一起吃饭,一起追寻梦想,让我们入戏至深,怀着一份真正的相知相识之情,不希望生活中会出现那短片最后的“END”。
(八)
在2010年的世博会期间,我俩可谓几近疯狂。快忘了有多少次拿着别人送的票子走进世博园区,还会用日票换夜票。第一次大清早的五点多去占位子,居然运气好到拿到了中国馆的预约券,终于赶在闭园前好好参观了一下红馆。每次我们都要拿着数码照相机,在将近深夜的时候拍各个场馆的夜景,夜幕降临,园区里也只剩我们两个还在抓紧时间一边跑着一边拍照的游客。为了陪我排日本产业馆,在晚饭时间依旧坚持排了那么久,买了一份让我们垂涎欲滴的章鱼小丸子,含着那酥软的小丸子,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九)
一起去看中文版的“妈妈咪呀”,一起做城市志愿者。我们也会泡电话粥,我们也会一起开怀大笑。那些往事,历历在目。
在我的成长中,和一个单纯的女生相互陪伴,带着一份可爱,并不幼稚,却很认真。
不曾想,让他人去为友谊感动,但曾期许过,让这些点点滴滴,凝聚成生活中的平淡,流淌进我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