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小胡,高三,高考倒计时,母亲急得不得了……
她说,这么紧要关头,孩子放学回家不写作业,不复习,天天打三个小时以上的游戏,搞到晚上12点以后睡觉。早上叫他起床,一遍一遍叫,还不起床,一定要等到自己上班都快迟到了,再磨叽磨叽地起来。
有时候,还会说人不舒服,胃痛,头痛,不想去上学。事后得知,是孩子作业没写完,怕被老师说。种种情况,把妈妈搞得很崩溃。
明明是小胡参加高考,现在小胡的妈妈比小胡着急多了。为什么家里有个要参加升学考试的孩子,全家都如临大敌?
当代的独生子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大多70后家长本身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小的时候受到的关注不多,当自己有了孩子,免不了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到这个唯一的孩子身上。也许,当年由于各种原因错失了更好的教育,就可能会把这一期望无形中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够替自己完成当年未完成的愿望,以此来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和缺失。
另外,社会大环境下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分布不均衡,造成对名校的激烈追逐也造成了家长的焦虑。有些家长甚至很主观、很极端地觉得没考进好学校,一生的发展就会有问题。
大多数的父母一定是爱孩子,为孩子好的,但是很小部分的父母才能无条件的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能够管好自己。当小胡的妈妈说,他做的好,我就不会担心,但他却是没做好。
孩子说,“那我每天只打一个小时游戏,或者一周只打三天”。
妈妈很激动地说,“你做不到的!”然后,小胡的脑袋就耷拉下来,一副垂头丧气的模样。刚才母子对话的片段,对于小胡来说接受到两个相关,但在不同层次上相互抵触的信息。妈妈一方面希望他少打游戏,当他同意的时候,妈妈又觉得他做不到。这种“双重束缚”,会让孩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也许真的就做不到了。然后,家长自我预言,看,是吧?我怎么能不操心啊!
青春期的孩子执行起来也许会有反复,没关系,只要他愿意去尝试,家长就要给机会,要很有耐心,要相信他。家长不要带着太多过去的经验去否定当下的孩子,要了解发育中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要有发展的眼光去看孩子,而不至于拖孩子后腿。
家长对孩子的担心也许都有理由的。可是,很有趣的是,家长越是担心和焦虑,更会让孩子显得无所适从。当家长一遍一遍去催促孩子学习,或者家里只要有一个高考的孩子,就是全家头等大事,全家其他所有事情都让道;电视不能看,说话不能大声;这反而给孩子无形的压力。对孩子来说,本来只是自己一心一意对自己的学业负责,现在他被灌输,他的考试要对得起父母,要拼得过别人,要和自己一生的命运和整个家族的荣誉挂钩,这个想想也是蛮恐怖的。
况且,高中的试不是那么好考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负担,做题,背诵都要耗一些精力的。现在倒好,考试这件事变得没那么单纯,夹杂了太多的附加因素,就变得更不容易对付了。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金陵东路4号 电话:63304025
沪ICP备15052465 公网安备 3101010200421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