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心”的工作
王珍(2009、3)
背景介绍:
小余,男,14岁,初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和父亲一起生活。)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从小爱好文学,对古诗词尤其喜爱。小余的学习成绩优秀,预备班以来一直排名年级第一,任课老师提到他,不乏夸赞之词。
案例缘由:
期中考试后不久,他变得 “孤僻”了,对老师的话语显得十分敏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批评就认为是在说他。一天,心理老师反应:“今天课上有好几位同学在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下午讲评班级一天的表现时,我提到:如何上好学校安排的每一门课,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同学。第二天,我收到一张便条。小余将其命名为《罪己书》。内容如下:
学生小余,诚惶诚恐拜伏于阶下,今日心理课上,学生环视教室,见多数同学皆在写作业,不觉邪念顿起,亦欲为之,转念一想,不应如此,心中矛盾,左右为难。狠下心来,做了几题,又觉不妥,擦之殆尽。某自思,为学生者,无论主课副课,万不可破坏纪律,凭某之诚实坦白,望老师谅解学生之过,学生定不复犯,再拜。
案例分析:
仔细想来,当时的全班点评并没有针对任何一个同学,我无意去了解具体是哪个同学在课上做作业。点评所提及的事情是希望同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同学能从一件事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全面地学习文化知识,而不是:主课认真听,副课休息养精神。知道有《罪己诏》这一回事,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周成王、秦穆公、汉武帝、唐德宗、宋徽宗、清世祖 ,曾经颁发过罪己诏。大多是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国家处在危难之时颁发的,目的是消除民怨,笼络民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曾闻: “禹、汤罪己 , 其兴也勃焉 ; 桀、纣罪人, 其亡也忽焉”。小余为何要将并不针对他的点评看得如此重呢?
(一)与小余对话
“老师很想了解你的想法,怎么会想到给老师写《罪己书》?”放学后,我问小余。“对不起,老师:我错了。”他低着头回答。“错在哪里?”“我不该在心理课上做作业。”“可老师并没有点你的名呀?你为什么会有这种负担呢?” “你当时看了我一眼。”他摇了一下头,继续说。“哦。”可能是我讲话时眼睛不经意地一次对视,让他误会是在说他了。多么敏感的学生!我想到了他期中考试成绩的退步,上课注意力没有以前那么集中了。他的敏感可能事出有因。“最近有什么事吗?老师发现:你的学习退步了。”他低着头无语。我翻开几次考试的成绩单,对比着分析成绩的起伏。我听到了呜咽声。“别难过,跟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我一边递给他纸巾,一边安慰。“老师,我不想读了,压力太大了。怕同学赶上我,晚上做梦有很多人在后面追……”进入初二后,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原先二比一的优势被无形地弱化为二比二(初预、初一考察语、数、外三门,初二需考语、数、外、物理四门)。擅长文科的小余逐渐退去了原先的光彩,努力学习却未能回归原来的位置,不断逼迫自己继续努力却不断收获失败,渐渐地开始变得迷茫……
(二)与家长对话
与小余的交谈让我久久不能释怀,当天晚上,我敲开了小余家的门,想从他父亲那里找寻一些答案。“我读书时受到那么多的限制,他现在的条件多好,再读不好怎么说得过去…”小余爸爸一开始的话语让我知道了小余压力的源头。“周末时间,小余是怎么安排的?”我扯开话题。“老师,你看,我们家虽然房子的小了点,可看书多方便呀。福州路,就在书城旁边。礼拜六、礼拜天,基本上我都让他去书城。”书城?对一个喜欢书的孩子是很好的去处,可他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与同龄人交流的时间,在我看来,这可能就是小余为何那么内向,吝于与人交流的原因所在。记得刚接班时,小余不苟言笑,说话声音不高但略富磁性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与班上的同学相比似乎老诚许多,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目不斜视,与老师打招呼时必定正面对你,一声招呼过后便能听到他匆匆前行的脚步声,他羞于进老师办公室,认为:那是犯了错的同学经常光顾的地方。我那天离开时,建议小余爸爸带孩子外出走走,有时让孩子看看书本以外的世界;带孩子去走走亲戚,让他有机会与人交流。
(三)融入班级
快近年底了,各班正在准备迎新排演,想起曾和语文老师聊起小余最近的学习情况,得知:他朗读课文时语音、语调把握得很到位,他的声音很好听。可以给他安排一个诗朗诵的节目。我希望小余能够放下他‘清高’的架子,早日融入到同学中。那天,我找来小余谈及此事, “在金陵已有三年,同学一直以你为学习的榜样,可你的神情让同学有些‘望而却步’。老师想邀请你参演这次的迎新班会,你看怎样?”他有些惊讶地看着我。“没关系的,老师们都认为你的嗓音很适合朗诵,试试吧。”虽然有些勉强,可最后他还是答应了。他的表演收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我把班级分组成若干的学习小组,由不同学习程度的同学组成,内向的他分在了有主见、平时话多的同学一组。建议各小组:课间答疑。要求:成绩差的同学主动提问;成绩好的同学友情帮助,不吝啬自己的想法、解题思路,当你在教会别的同学时,也巩固了原先的知识。渐渐地,小余与同学有了交流,在体锻课自由活动时间我看到他和同学打羽毛球,踢毽子。(以前,这段时间他多数会坐在学校广播台的台阶上看书。)
二零零四年,黄浦区组织“我与网络”诗歌征选活动,我鼓励小余参加。他以积极的心态创作了一首《水调歌头 网络危害》,入围并获得“黄浦区十佳小诗人”称号。
案列小结:
小余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他在二零零五年暑假如愿地考入了自己向往的市重点学校。知道他得到入学通知的那一刻,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我很认同:“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引自《学习的革命》),班主任每天用心与学生交流,用心在观察着没一个孩子的变化。如果当初他一直处在被忽视中,他将学会的是什么呢?――孤独与逃避。孤独而自闭;逃避而躲避,那么在面临巨大的中考压力时,他又将何去何从?
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变化,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关注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多与他们谈心,用爱心、耐心开启他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