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甲子的金陵同窗情
1956年金秋,我们来到黄浦江边的金陵中学。踏进校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绿树成荫的操场和一幢法式的教学楼。陌生而又亲切的校园给了我们少年时的温暖和希望。
我们是金陵中学的第一届高中生,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第一届高中班的教育教学工作,配备了优秀的马益扬老师,当我们高一(2)班的班主任。马老师是历史老师,教我们三年历史。他上课认真,知识渊博,语言诙谐,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马老师的影响下,有的同学也考上了历史系。平时,马老师还组织我们全班唱《我的祖国》、《铁道游击队之歌》,《社会主义好》等革命歌曲;指导我班排演话剧《哎呀呀,美国小月亮》,黄梅戏《打猪草》,还自编自演话剧《参军》,荣获了优秀演出奖和优秀创作奖。同学们都非常开心。作为班主任,马老师非常关心班级团支部工作,关心同学们的进步与成长。班长曹淼湧因家庭弟妹多,经济困难,父母亲安排他退学随舅舅去远洋轮工作,马老师深感惋惜,亲自去他家拜访,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三年后,曹淼湧同学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车芳裕同学高分录取复旦大学原子物理系,因家庭困难想放弃入学的机会。马老师知道后立即写信给复旦大学反映这一情况,复旦大学就给车芳裕同学享受每月十五元的助学金,解决了车芳裕同学读完大学的经济困难。车芳裕同学大学毕业后,在科研单位工作24年后又到大学任教,为我国氢弹重要数据测量工作做出很大贡献,
我们毕业离校后,马老师一直关心着大家,直到几十年后,他还能按学号依次背出我们班46人同学的姓名。尤其对于在外地工作的同学,他从百忙中与他们通信,关心和鼓励他们。外地同学回沪,总会到马老师处看望和告别,老师聆听和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忧愁。对于回沪同学的子女,马老师尽力帮助就业,安排工作等。我班李天雄同学,当年因母冤假错案失去工作而生活无着落,只能提前离校到外地就业。她母亲落实政策后,李天雄回沪,真是一无所有。马老师尽力关心,给钱给粮,同学们也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马老师对我班同学特殊感情,毕业后经常召集我们在学校聚会,大家都很高兴。马老师七十大寿时,胡珊珊、王廉元同学组织在沪的二十多名同学欢聚在黄浦区政协大礼堂为老师祝寿,并特邀时任黄埔区政协主席汪铭昌老校长光临。在外地的同学也从北京、新疆等地发来贺电、贺信并寄来贺礼以表达对马老师的敬爱。同学们对老师的热爱,马老师为此感叹不已。
周泰康老师是高一(1)班的班主任。他教了我们两个班三年的数学。周老师思路敏捷,教学严谨,要求严格。她给了我们叩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激发了同学们对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同学们都很敬重她。我们考大学的录取率高,其中数学得分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周老师常年教学辛苦,身体不好,我班在美国工作的老班长曹淼湧同学惦记着这位慈父般的恩师,远隔重洋给朱老师送保健品。
教师是教育之本,校领导除了安排优秀老师当班主任外,还安排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各科的教学,有龚以慈老师、翁璇庆老师、李承福老师、傅廷孟老师等,还有年富力强的毛礼智老师、施丽霞老师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几位老师虽已经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怀念他们,怀念我们尊敬的老师。
为保证教书育人,教学相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始终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宗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结合政治课开展一些专题的辩论,利用大字报的形式来培养,关心学生关心政治,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能力。校团总支和各班团支部都紧紧围绕校党总支的要求去开展各项工作,举办各种教育讲座和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学校多次组织我们下工厂勤工俭学和去农村劳动锻炼。同学们参加厂里的技术革新活动,获得好评。有的同学完成的劳动指标还超过了工人师傅。通过勤工俭学使我们学到了一些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也培养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学习号召并要求中学生通过劳卫制标准。为了达标,傅廷孟老师带着我们早锻炼,晚长跑。我们沿着校园外圈的马路跑,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搀扶,谁也不甘落后。学校的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拔河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开展得热火朝天。从部队复员的曹一新老师朝气蓬勃,积极组织各类比赛,常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同学们去山东路体育场、浦东工人体育场锻炼比赛。在各种比赛中,同学们增进了友谊,加强了团结,一心想着集体。三年的母校生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让我们兴奋激动和难忘。
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指引下,三年的校园生活造就了我们金陵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班为母校取得的荣誉,为学校争了光。仅我们班录取的大学有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外贸学院,东北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一上海科大、上师大等。其中,中科大、北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师大还录取了我们班多名同学。当时虽然有不少同学暂时失去入学机会,但是后来凭着自己扎实的基础,还是进了华师大、上海科大等学校,我们班有三十多名同学进入了高校。当时由于“左”的路线的影响,不少优秀同学进不了高校,马老师感到惋惜和遗憾。有的同学虽然没有进大学,有的当运动员,有的参军,有的当演员,有的到企业工作等,成为各单位的行家里手,在他们的工作岗位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应归功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努力以及同学们的勤奋。
在母校的培养教育下,老师们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们以身教言传,潜移默化影响造就了我们,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为我们的成长,我们的人生打下了基础;也为我们六十年后的今天——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团结友爱和迸发的强劲的凝聚力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和奋斗,同学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贡献。不少同学在政治上入党,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领导和骨干。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还有的当了厂长、经理、处长、上校、书记等,他们在教育科研、技术革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七十岁了仍以专家的身份被单位聘用,发挥着余热,为祖国培养人才。卢启乐同学高中时期就被选拔参加上海市射击队。近六十年中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担任教练后培养了大批优秀实习队员,其中有荣获奥运冠军的陶璐娜。直至今日,卢启乐还担任市射击教练工作。
1959年夏,我们毕业离开母校,踏上了新的征途。有的上大学,有的就业,最终我班46名同学分布到全国二十个省市。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城市的改造,……,给同学间的联系造成了很大困难,要把老同学聚在一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胡珊珊、王廉元、王文栋同学四处打听并通过电话、通信等一直关系和进行联络。原班级团支书贝新华同学调回上海任教后,主动参与了寻找失联同学的工作,他抽空跑派出所,跑居委会,找老邻居询问打听。现保持联系的有三十多人,每年聚会2到3次,大家还是那么的期待,情意浓浓,出席率很高。聚会内容多样:有参加校庆活动,有回母校座谈,倾听江校长的介绍;有参加乔迁之喜的祝贺;有为出国同学送行、接风;有为同学母亲九十高寿的祝福;也有探望生病的同学与老师的,部分同学曾带着礼物去看望病重的周泰惠老师。无情的岁月也免不了到“龙华”告别送行的,近二十名同学参加了马老师的告别会。欢乐喜悲,把大家紧紧联系在一起,马老师去世后,同学们陆续关心帮助李天雄同学,送钱送衣物,送日用品以解决他家里的燃眉之急。每次聚会,大家都慷慨解囊,资助他,使他感到同学间的温暖,
一个甲子的金陵同窗情,有着一股强劲的凝聚力,使大家深深爱上这个集体。班级有一支志愿者队伍,大家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有的提供活动地点,内容等。有的承担联络,有的搞微信等。王文栋同学主动承担了照相、摄影、印发通讯录等工作,还当微信群主。叶鸿仪同学在苏州就职,多次邀请同学去苏州旅游活动,全程安排并全程陪同,尽力为大家创造一个“顺利,快乐,圆满”的旅游条件。同学中有不少同学的另一半是外地来沪的,他们落户上海后难免有点孤独感,我们活动聚会也会邀请他们参加,让他们融入我们班欢乐友爱的集体之中。
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使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但我们却有共同的母校我们三年的高中生活是共同的蔬菜缤纷的,同学年少意气风发,,共同的老师。我们三年的高中生活是共同的,是五彩缤纷的。同学少年,意气奋发。眷恋的母校生活,浓浓的师生情,莘莘学子一个甲子的金陵同窗情,在我们每个人一生中留下极为亲切,深刻、美好而宝贵的记忆,永远永远都不会忘。
感谢母校!感谢老师!
五九级高三(2)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