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工之家 > 读书沙龙 > 正文
《名家谈语文学习》读后感-宋涛
发布日期:2009-02-13 12:00:00   

《名家谈语文学习》读后感
      金陵中学    宋涛

    当我拿过这本沉甸甸的书时,封面上的一行小字深深吸引了我:本书是一份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鲜活的历史见证,一份关于怎样教语文、学语文的生动的记录,一份关于母语的价值和意义的具说服力的展示。语文,一个包含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粹的学科,一个代表着中国深厚历史积淀的学科,如今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或许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懂得不少……
    翻看这本书,书中的作者有作家、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书法家、美术家、文学评论家、表演艺术家等。他们都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经历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中国语文教育的特色,既为上个世纪的中国语文教育——尤其是传统中国语文教育提供了一份鲜活而宝贵的历史见证,也显示了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演变的历史轨迹,并由此折射出政治、文化、教育、经济等各个层面的丰富内涵。书中所写的故事,都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在作者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深的东西,篇篇都是精心之作,他们的文章凝聚了那些在少年岁月里曾经给予他们文学和精神的营养的师长们的无限怀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永善先生怀念恩师杨少桐先生时写道:“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老师不但教我们语文还教我们做人。他是一生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
    语文又是跟外部进行交流的工具。如果目不能阅,口不能说,手不能写,不能与人沟通、交流,不能接受外部的信息,那么在今天的社会里,只能闭目塞听。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沟通信息,建立联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学习的过程又是接受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就会增加中国文化的底蕴,表现出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
    学习语文,归根结底是要心有所好,对读书要有兴趣。感情投入了,自己领悟了,才能得心应手。由于语文本身有模糊性的特点,所以学习语文不能急于求成,要日积月累。学生读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它,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悟它,不必重复地做花样翻新的练习。
    要强调的是阅读和背诵。有些内容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没关系,读得多背得熟,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可以这么说,在传统的中国语文教育中,背诵是语文学习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有谚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敏泽先生这样说:“……对于古书的学习都是要求做到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才可以丢掉不读,才可以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尽管早年我所背诵的东西,并不都是我所能理解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特强,这些背诵过的东西到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样忘不了,可以烂熟于心地背诵,这对于我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真可以说是受用无穷。”积累多了,自己的理解、体会也就深了。既要好读书求甚解,又要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辩证的统一。要在对读书产生兴趣和通过读、背逐步积累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处在信息时代,新的信息层出不穷。一旦放松了学习,就会落在时代的后面。吃老本是不会长久的。要注意从书本中获取新信息,也注意虚心向各地的专家、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为自己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自己学的东西还太少,“观天下书之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对文学作品,不要孤立地去阅读,而是要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哲学诸方面去分析,看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分析文学作品时,既要作思想分析,又要作艺术分析。
    清代刘开在《问说》中说:“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一精辟的论述,总结了历来的治学经验。许多有学问的人,同时也是善于提问的人。我国春秋时代的大学问家孔子就有“每事问”、“切问”和“不耻下问”的精神。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首长诗《天问》,里面一共提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从宇宙有没有开头,一直问到当时那种“君权神授”的主张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不朽的名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看一篇文章也应该要要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来思考:奥楚蔑洛夫有几变?他是怎么变的?因何而变?人对狗的称呼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等等。这样,我们就会抓住这篇小说的关键──变,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认识主人公趋炎附势,欺压百姓的丑恶灵魂。又如,我们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作者对蜜蜂的感情怎样?为什么开始写不大喜欢?后来又是怎样逐步发展的?等等。这样经过思考,就会理解其中的妙处,理出作者的思路。
    语文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然而,在各种新的理念“飞花渐入迷人眼”的时候,我们更应把握语文教学的精髓,追寻语文教学永恒的真谛,切实解决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而这本《名家谈语文学习》也许是值得我读一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