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智”闪烁在校园 (韦兰素)
发布日期:2009-02-13 12:00:00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其中所阐述的教育教学机智的实践与理论令我惊叹,使从教多年的我有种柳暗花明的豁然,因此读后有醍醐灌顶的喜悦,亦有疏于理论研读的内疚。收获颇丰,斗胆拾贝,与读者共勉。
正如作者所言:今天的年轻一代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家庭变得更加不稳定,离婚已司空见惯, 邻居们搬迁愈来愈频繁,且愈来愈缺乏邻里相帮的意识,学校少了人情味多了竞争性。同龄孩子搞起了对立的小帮派。尤为甚者,电视、无线电台、报刊和其他的新闻媒介将大人的形象过早地充斥年轻一代的生活空间——性、暴力、毒品、全球危机与冲突,五花八门。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而言不再是秘密,现在却成了儿童少年生活中的主导话题。面对这样的新时代的学生,教师如何教育?再守着“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你做这个,做那个”的管理式的态度,一幅师道尊严不可侵犯的威压式的态势,显然已不合时宜。如何才能与时俱进,教育好新时代的学生,本书中已指点迷津——运用“机智”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何为机智?“一般来说机智包含着敏感性,一种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我们把机智说成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机智由一系列的品质和能力构成:第一,一个富有机智的人具有敏感的能力,能从间接的线索如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来理解他人内心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第二,机智还在于具有理解这种内心生活的心里和社会意义。第三,一个富有机智的人表现得具有良好的分寸和尺度感,因而能够本能的知道应该进入情境多深和在具体的情境中保持多大的距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学会运用机智于平日的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的有效教育。
教学中的“机智”
“教育智能与机智指的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换言之,教师不断地面临挑战,在意想不到的情境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正是这种在普通能事件当中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和将看似不重要的事情转换使之具有教育意义的能力才使得教学的机智得以实现。教学的机智总会对学生的本性有所触及,这一点确实是每一位教师的愿望。”
因此教学中运用机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我们现在大肆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机智能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今天早上的课上得还不错,尽管与我计划的有些不一样”。这与新课程理念“课堂生成”是相符合的,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堂上你所传授地知识要能与学生课堂体验合拍,这样才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戏唱得好,没有观众,岂不是对牛弹琴而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而“课堂生成”即席发挥又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运用机智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
我们在与学生上课时常遇到这样的困境——气氛过于沉闷,此时幽默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幽默的机智”,能使课堂学习效率近乎完美。幽默能使原本急躁、杂乱、拘谨、乏味或困惑的事情出现新的转机,教师可以抓住课文内容“旧瓶装新酒”调侃一两分钟,会取道意想不到的疗效。比如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不要第一反映就是教条似的批评,不防幽默一下,诸如“同学们补补盖吧,补盖有效,广告里不是瞌睡的小猪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舞蹈吗?”之类等等,总之,幽默是在教师和同学们之间保持一种轻松、友好、开诚布公、相互体谅的气氛的奇妙策略,当笑声来自温暖、同情和爱时,这种幽默就是好的,当整个一群人一起大笑时,这笑声就似乎用一种团体感、集体感温暖了我们共享的空间。
有些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在课堂教学中,也有过遇到学生刁难的尴尬场面,作为老师的第一反应是十分恼火,想要说几句严厉的话,训斥一番。若是如此,结果肯定是越发不可收拾,可能会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关系僵化,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此时,“克制”也是“机智”的表现,克制的一种特别之处在于忍耐,能够沉着平静地等待。耐心能够让教育者将孩子与其成长和学习所需的时间协调起来,当一个恰当的层次上,耐心就会使得我们在期望和目标尚未完成,尚需更多时日或需要尝试其他的办法的时候,不着急,不放弃努力。此时“克制”是以退为进,再寻良机,终会云开雾散。
这些锦囊妙计,这本书中都详尽的描述。以上只是一点粗浅的共鸣。
德育中的“机智”
想必所有老师都熟悉这样的抱怨,“我的父母亲不理解我”“为什么老师不明白我是怎样的感觉?”“为什么所有的老师在同一天布置一大堆的家庭作业?”碰到这样的抱怨,我常常是三言两语,不疼不痒地应付过去,或干脆是沉默不语。本书的作者引出了教育学理解的概念,读后深感自己的浅薄,也同时有一种理论的提升。
“教育学理解始终是一种应用型理解,一个常规特征就是感知和聆听孩子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要求出发,首先从孩子的经历的主观性来理解孩子。对与学生接触来说,教师常常没有真正地带着兴趣聆听。常说:“你为什么这么做?”或“你这样做究竟为了什么?”其实,这样问的时候很少是想给学生提供一个倾诉地机会。成人已在心里对孩子作了判断,这个“为什么”经常意味着责备孩子,即使孩子的回答——如果成人真的愿意聆听的话——可能会促进成人对孩子的世界的思考和理解,营造出更温馨的师生关系。
教育学理解在实践中是通过“教育学机智”来加以实现的,有时,这种教育学理解必须是瞬间的——一种具体化的理解。在作者阐述的多种理解中,能适用于教师的是非判断理解和教育性理解。
对非判断性理解我是印象深刻的。先讲我的故事,上学期的某一天,我的两个学生中午去打羽毛球,错过了做心理操的时间,我严厉地批评了她们,其中一个愤然而言:“学校的教育制度是不人性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中午锻炼身体?”另一个应和:“我们向教委投诉。”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反抗,我没有克制,反而失去理智,提高嗓门“你们还有理了,高中生都不知道遵守纪律,你们父母是怎么教的,打电话叫你们父母来!”接下来是急匆匆地把父母叫来,在父母的配合下,狠狠地批评了这两个学生,迫于父母和老师的压力,这两个学生改变了桀骜不逊的态度,沉默了,听话了,但同时我也感觉到我与她们的距离远了。事后,我也发现了自己这样处理是缺乏智慧的,可我也没更多的时间去考虑这不妥的理论依据。读了这本书,才深有感触。我不应该直接用是与非的判断去处理这偶发事件,而应该开放性的接受性地聆听,让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发现想法不合规范时不是急于“你必须怎么做”而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理解。应该是“让我们一起去面对”这样他们知道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认可和尊重,才会敞开心扉。才能帮助培养孩子的自我责任意识,自我理解,自我方向感。掩卷而思,自己当时的做法是何等的失败,费时费力而不见得有效。
教育性理解是基于对孩子如何体验课程的理解,基于对孩子学习过程中长处和短处所进行的评价。教育性理解在各个学科教学中使用较频繁,此处就不多言。
在我们与孩子的教育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可以完全预见到、预测到、计划好或加以控制,这就要学会运用“机智”: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机智表现为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
实践的反思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努力做一位反思性实践者,在教学实践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做善于反思的教师。“现代的学校往往像商业一样来运作,“生产表现”“产出数量”“计划的成功增长效率”“教师的效率”“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这样的衡量方法十分齐全。结果,由于他们工作条件的异化和对象的物化,他们对和儿童生活在一起的教育学性质的全面反思能力和倾向正在削弱。”而不善于反思,不勤于反思的教师又怎么会运用“机智”完善教育教学呢?
常思常新,教育才能有活力,反思的形式有:行动前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追溯型反思。把“反思”融入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教育之树才能常绿常青,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表达尽我们的教育生活,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把反思融入我们的教育生涯中,那么每个人都是一本智慧的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反思,本身就是一种“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