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一个人
读《人文讲演录》有感
金陵中学 解敏
暑假的两个月过的忙碌而充实。暂时离开了繁忙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我花了大量时间来陪伴女儿,期望弥补在前段时间里由于工作造成对她的冷落。我和女儿办了两张游泳馆的月卡,游泳既能锻炼孩子的体魄,又是我们交流的一种有趣的方式。一天我依旧带着女儿去游泳,在更衣室里换泳衣时,一大一小进来。小的是个男孩,口齿清晰,看着身高模样,我估计四岁左右。我在换泳衣,说实话,我感觉很不自在的。后来,我们游泳结束上来沐浴,他们也好了,也开始沐浴。正好泳池工作人员进来,看见小男孩了,就问?谁家的小孩?男孩要进男更衣室的,不能进女更衣室。这个妈妈就说了:我们这么小,有什么关系的。对方答:人家顾客会有意见的,男更衣室里有人帮小孩穿衣服的。这个妈妈好像不开心了,对着孩子说:我们以后不来这里游泳了,我们以后去某某游泳馆。
作为一名旁观者我是不欢迎妈妈把男孩子带入更衣室的举动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也能理解这个母亲渴望让儿子来游泳的心情,基于这点当时我没有提出意见。但是从工作人员的话语里可以知道这样的事情曾经发生过而且也起过争执。基于想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回家后,我就此现象在网上发帖,问问大家对这位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当时我先亮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园里,老师希望他们了解男孩女孩的不同,所以厕所没有男女之分。但是小孩大了,能有清晰的表达,也会思考,也有较深的记忆,如果把他们置于这样一个环境,我觉得对他们的心理发育是有害的。我作为第三者,说实话,看到这样一个小小的异性的存在,也是不舒服的。所以我的做法是游泳更换泳衣都是自己带着女儿去的,不会让老公带四五岁的女儿进男更衣室。
我发帖后出乎我的意料,后面跟贴极多,有几个有儿子的妈妈态度很是激烈,到后来我倒成了旁观者,看着正方和反方不断争辩。
汇总下来,反方有这样一些观点:爸爸很忙,总是没有空,孩子太小了,只有妈妈带着。男孩子进女更衣室很正常,女孩子进男更衣室也没有什么不对的,以前有人10岁左右还进男浴室洗澡。中国的公共设施不完备。在法国和日本会全家一起洗澡,让小孩不陌生异性的躯体。甚至有说,爸爸带女孩洗,妈妈带男孩洗是有科学道理的,好处在于能让他们从小就领会人体本身是很自然的,正确认知自己的身体,不过份对异性的身体觉得神秘。
正方观点有:女更衣室首先是为女性服务的,当然首先应该考虑到别的女性是不是会感到不自在,其次才是对孩子好不好的问题。如果孩子小到还抱在手里的话,相信大多数妈妈还是可以不在意的。当然,作为女孩的家长,即使在我女儿只有几个月的时候,我也不会让她进男更衣室。有人犀利回帖说,男孩根本不该进女更衣室,说进女更衣室是性教育的手段的说法非常滑稽。如果要借助这种方式进行性教育的话,是否意味着不仅要带男孩进女更衣室,还得辅以讲解呢?在公众场合,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建议等孩子大一些、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再去游泳;或者寻找有亲子更衣室的游泳场所;再或者,付适量费用,请游泳场所的男性工作人员帮助孩子完成。
前面提到过我的观点是不赞成的,可是有这么些妈妈们,从回帖里看出他们似乎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特别还和西方的教育理念接轨,也有着犀利的言辞;同时好像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比如爸爸不在啊,中国公共设施不完善啊等等。所以他们要带着儿子去女子更衣室。我看的头也晕了,想想也有道理,想驳斥也不知说什么好。
不禁联想到我们年级一个家长,在
后来我翻看了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一书,受到不少启发。其中他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它的含义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最高价值。这里的人不仅仅是指个人,对人的尊重要落实到每一个人。或许这些妈妈们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心理等等方面的成长,但是对于他人的尊重是忽视的;或许这些妈妈们从很多方面获得西方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对于人文精神的实质是一无所知的。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认为任何事情的处理都要以人为本,尊重人不仅仅是尊重一小部分人,而是要尊重每一个人。作为教师,每天和学生打交道。一句话叫做“尊师重道” ,但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提了很多行为规范上的要求,而忽视对自己行为上的高标准。比如我们初中学生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这是班主任教育的成果。但是有些教师会忽视回礼,那么这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形形色色的学生各有特点,有些学生擅长学习,有些学生擅长劳动,有些学生擅长表演,还有些学生擅长与人交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仅以唯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而应该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利益为先,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不能只关注好的学生或者关注差的学生,而是要关注绝大部分学生的利益,这一些我认为是一个教师最起码的人文意识,或者说是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再次让我自省到我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意识足够吗?是否能从每个学生的利益出发,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合最好的发展。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适时提醒自己,要真正尊重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