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明确,拼搏进取
——读《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胡庆元
人活一世,匆匆几十年而已。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生命将会黯然,难以取得应有的成就;如果目标明确,生命就将会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如果既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又有为之奋斗的拼搏进取精神,那这个人的生命篇章就将会灿烂辉煌,五彩缤纷。近读《周国平人文讲演录》,对目标、拼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书中有篇小短文,名为《忘记玄奘是可耻的》,读来颇有意味。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并非《西游记》里那个连白骨精是谁都分辨不出来,只会念紧箍咒的“善良”僧人,而是极富观察力和判断力、才思敏捷、洞察人情世故并且善于论辩、善于交友的智者。他西行求取佛经,锲而不舍,终成伟大成就。在周国平看来,玄奘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求取和翻译佛教经典”。如此概括玄奘法师的一生,似乎太单薄,太空洞了,其实,细想想,一个人能够终其一生地为了一个明确而高尚的目标而奋斗不止,那得需要多大的智慧与毅力!由此看来,玄奘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固然与其超常的悟性密不可分,而其人生目标的明确与崇高、毅力的坚韧则是帮助其取得成就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仅就这而言,玄奘也足以彪炳史册,光照人寰。
书中,作者谈的重点是人文精神;当前,人们重点塑造的也是人文精神。那所谓的“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智慧如你我者,的确难以简言概之。不过,我总觉得,这种有为了明确的目标而拼搏进取、终其一生而不止的奋斗精神应当是它的重要组成因子。无论是人类文明、民族文化,还是人生精髓、哲学思想,其核心部分都不能缺少这一因子。
察人而省己,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时常这样向自己发问。似乎多数人都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自己的人生目标总是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不断变化,难以锁定唯一。或者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所以目标不断在变;或者是屡战屡挫,所以目标不断矮小;或者人心不足蛇吞象,所以目标总是遥遥地招手却总没有亲近的愉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或许这就是大多数如我一般的凡夫俗子们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不断自扰的重要原因之一吧?扪心自问,锁定目标真的就那么难吗?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莫汲汲于功名,莫使自己的心性沉溺于琐物之中,适当豁达些,或许能够更为积极一些。豁达,达观,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境界。柴米油盐,飞黄腾达,面对生活中的诸多“现实”与“诱惑”,又有几人能够豁达呢?境界虽美好,于我如浮云。此时,我突然想起了前人的谆谆告诫: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网”是什么?正如老子所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自胜者才是强者;之所以能自胜,那些强者所凭借的就是坚韧的毅力,坚强的意志。这种精神,帮助玄奘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位“以访问学者身份成为外国本土文化首屈一指的大师”。我们何不效仿大师?就算我们最终成不了“大师”,至少我们距离“大师”会比较近些。能如此,人生也就无憾了。
人生的目标,生命的意义,太沉重了,太耗神了。莫若想想我们的工作。我的工作的目标是什么?作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当然是培养学生。培养怎样的学生?社会、家长,甚至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希望听到“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事实上,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全面发展”?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全才”?实际情况很复杂,问题很严重。把培养全才作为追求未尝不可,但是不是一定能实现?难说。毕竟,人的能力各不相同,人的特长各不相同,并且人各有志。既然难以实现人人都可“全面发展”,那对于“众人”而言,最为重要的无非就是德。好品德比高智商更为重要。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我们就应该明确工作的核心目标,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所谓师者,肩负着育人的历史重任。首先必须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并且要持之以恒地为此奋斗不止。每个历史时期,教师都有符合各自时代的道德准则。新世纪,新时期,特定的历史机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地将这些要求化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道德规范。如此,不仅担负起了育人的历史重任,自己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得到了完善。
玄奘之所以获得了空前的成就,是因为他的能力,更是因为他的品质——为明确的目标而奋斗不止的精神。
周国平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学识,除了他个人的天赋之外,这种拥有明确目标且奋斗不止的精神无疑是其重要因素。
读其书,师其神,取其长,补己短,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也将会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