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蓓郦课后反思
发布日期:2011-11-25 12:00:00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课后反思
张蓓郦
本课内容是初三化学第一册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中第二节《溶液》中的第二课时,承接第一课时的内容,分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方法。为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本课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制溶解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所以一开始就提出蔗糖是否可以在水中无限制溶解。学生进行三组实验,配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如何使溶液中的硝酸钾固体溶解,硝酸钾饱和溶液是否可以溶解其他溶质等,通过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从实验中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大部分固体溶质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来判断打开汽水瓶看到气泡冒出,判断二氧化碳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从而得出气体溶质的饱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还要考虑压强,进一步巩固饱和溶液的概念。
运用生活中的经验,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当通过实验来判断不饱和溶液发生困难时,给出数据,通过简单计算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为以后溶解度的学习埋下伏笔。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饱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时,没有说明为何是大部分固体物质适用,少部分固体物质呈相反情形,可以为溶解度曲线学习埋下伏笔。应该在学习之后及时反馈,而不是全节内容讲完后再进行反馈,点点反馈,能加强学生的理解。还有一些伏笔可以设计,如同一温度,同一溶质,不同的溶剂形成的饱和溶液质量不同,但他们的浓度一样,为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和浓度计算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