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化生教研组 > 正文
危薛峰公开课教学反思
发布日期:2013-12-05 12:00:00   

危薛峰公开课的“点评”

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虽然难度不算很大,但比较杂,学生学习时不容易将化合价的变化、氧原子的得失、电子的转移与表示方法等内容相互联系,从而影响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真正理解和完成相关的习题。危薛峰的公开课《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到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再从电子的转移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剂和还原剂概念,最后结合练习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和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方法,整节课感觉比较流畅,符合学生的理解过程;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由浅入深、依次出现,教学过程的逻辑主线很清晰。尤其是通过练习对“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与“氧化剂”、“氧化剂得失电子的能力”等概念的联系进行了讲解,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氧化反应”与“氧化剂”的关系很有帮助。在教学设计上,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第一节课,主要讲解有关的概念,练习不多;让学生初步理解有关的概念后到下一节课再进行相关练习的安排也比较合理可行。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不同的练习,引导同学分析找到“在有得氧或失氧的化学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发生了化合价的改变”,一定要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的老方法,由同学自己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对概念进行“提炼”(记忆方法),要通过同学间讨论得到“升、失、氧、本身是还原剂”的核心结论。另外是重现从“得失氧说”到“化合价升降说”和“电子转移说”的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设计抓住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这个重点,采用体验学习方法,分层推进,使同学在循序渐进的探究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课应用电化教学的方法,既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培养了学习兴趣,发展了学习情感。同时又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使课堂紧凑。本课还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使学生不断积极思考,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了学习动机,培养了学习兴趣;课始终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中进行,通过提问、讨论、板演,构成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激情。本课始终围绕氧化与还原这一对矛盾,揭示辩正唯物主义观点,特别对矛盾的普遍性、统一性、物质的现象与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不断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力,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