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工作 > 正文
关于改进中小学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意见(试行)
发布日期:2009-03-03 12:00:00   

 

关于改进中小学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的若干意见(试行)

随着本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基础型课程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正在先进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发生变化。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意丰富学生学习经历,课程改革的要求正在得到体现。随着课堂教学面貌的变化,教学质量获得了相应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本市中小学基础型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正确制定和落实好教学目标

1.要确立教学目标的整体观。制订教学目标要遵照“二期课改”的培养目标,根据有关学习领域的目标定位,以及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注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整体把握,要突出伴随学习过程并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能力培养、思维方法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必须明确,“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是核心载体,它不仅包括具有显性的认知价值的知识与技能,还包含学科本身具有教育价值的默会知识;还要明确,“过程与方法”是桥梁,要关注知识发生、形成、应用的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知识发生中的好奇心、问题意识、探究热情,以及知识形成和应用过程中的科学态度、逻辑严谨、处事诚信、实事求是、简洁高效等品质;更要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目标的升华,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享受、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注重和促进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要积极探索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和谐统一发展的经验。

2.要提高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注意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其具体要求,制订目标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单元结构和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制订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着眼,能让学生在努力前提下基本达成,体现目标的可行性;教学目标也要联系不同的课型或教学环节的特点,例如注意在内容上有新授课和复习课的不同,在形式上有知识分析课和实验探究课的不同,在学习要求上有听说练习为主的课和写作练习为主的课的不同,使教学目标能充分体现对学生培养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引导性,以及对学习内容与方式要求的匹配性,提高教学功效。

3.要注重教学要求的层次性。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制订基本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差异制订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注意对不同层次教学目标要求的正确表述,一是要使用“知道”、“理解”、“掌握”等具有可评价性的行为词来明确界定目标,二是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基础,明确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学习要求,以便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落实,引导并实现学生素质在不同基础上都有一定的发展。

二、科学把握教材和处理教学内容

4要有效研究与分析好教材。要明确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要根据《课程标准》提高对教材的分析水平,一要重视单元内容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加强对单元或章节中同其他相关知识的关系分析注重教育价值;二要明确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加强对各知识要点及其层次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注重学习过程;三要指出单元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对各知识点学习要求上的比较分析,注重落实核心概念或核心知识。

5.要针对实际使用与调整好教材。要根据《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住各学科教材的主要线索。处理教学内容要从学科特点出发,注意符合认知规律,体现“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安排有序”指导思路,帮助全体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方法;其次,要遵循教材主线的精神,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与提炼,要能够“线索清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帮助学生在其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得”和“习得”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达到一定的要求,使教材处理实现有效性;第三,应联系学生与学校实际对教材作合适的选择与调整,包括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教材的主题呈现与结构次序能适应不同学校的实际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6.要联系学生经验补充鲜活的教学内容。在对教材作合理调整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验,选取一些学生能了解的社会知识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思想方法;要正确处理知识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鲜活和生动。囿于教材编写时间的限制,在具体教学时,许多材料需要加以更新。对于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成果、新资源,应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或是替代教材中旧的素材,补充更为鲜活生动的学习内容教师应通过最新读物、网络资源、专业年报年鉴以及其他相关渠道来补充教材的不足。此外,要注意利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收获,补充教学资源,鼓励学生丰富学习经历。

三、精心设计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7.要提高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全过程设计,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强调其有效性。课堂导入要注意紧扣教学的中心,要能够引发学习兴趣,体现简明、实用,巧妙得体,能唤醒学生的情感涟漪,引导其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动员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媒体选择和教学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学习问题的解决。教学小结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化理解,掌握知识应用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8.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理念。注意精心设计学习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的设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要优化提问质量,尽量层层埋疑、步步解惑,在“问”和“答”中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跃跃欲试,进而推进教学。要把提问权尽量还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问题答案。

9.要注意师生民主和教学互动。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促进者,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学民主,营造和谐课堂;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可组织讨论等学习活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重视课堂中互动生成的资源,更好地为预目标服务,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对教学设计作有效调整,要体现课堂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

10.要有机整合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的需要,正确运用相应的教具帮助教学,努力使抽象概念直观形象;要注意教学实施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努力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不要盲目运用和机械照搬教学课件。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要由生动展示教学内容,向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平台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等形态发展,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

四、不断完善作业系统和练习环节

11.要创新作业与练习的设计思路。要逐步改变以知识再现、概念记忆、模仿或重复等单一的传统作业面貌,转而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逐步补充和扩大新的作业类型,从时代对学生素质要求的角度,创新作业设计思路作业练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包括针对所提供的情景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或者猜想,针对情景的项目任务设计对一定信息作出合理解释等;要设计带有一定开放性、实践体验性的作业和合作学习式的作业等。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纸笔作业、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小组合作作业等;鼓励探索个性化作业、表现性作业。

12.作业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相关。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或选择好作业,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重视基础性、增加选择性、体现时代性;要优化练习作业的结构与组合,注意加强整合、加强选择、强调均衡;作业的设计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要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要通过“变式”练习,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13.要实施新的作业操作系统。一要有差异地布置作业,让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作业应该尊重学生在基础与发展上的客观差异,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水平的作业,支持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巩固知识。二要注重对作业的批改过程,要深入分析学生作业的过程表现,注意捕捉学生作业思维的痕迹,了解学生解答作业中思维的水平与质量,了解其中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加以改进。三要注重对作业的科学讲评,要照顾学生的期待,既要有客观的评价,更要对作业存在问题或不足有深入的分析与指导。注意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做到讲解清晰、切合逻辑,并做到分析学生也反思教师自己。

五、强化教学评价对教学的诊断性和导向性

14.要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对教学过程的检查与反馈,课堂教学中,要强调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等功能。要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实施科学评价,注意充分肯定学生多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激励和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增强信心、提高效益。要加强课堂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实际操作、微型调查、课堂测验等方式,多方面了解情况,诊断问题,优化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15.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和多元性。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对学生学习采取多元评价,包括关注作业练习、实践表现、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等。既要有教师评价,也应允许学生自我反思、学生互相评价和鼓励;既要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表达,体现评价的宽松氛围。用好《上海市学生成长记录册》,注意引入家长的评价和同学合作者的评价,尽可能使评价体现客观性,激励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16.要注意实践评价的层次化和个别化。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高情况。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设计不同水平的评价标准,实施有层次的学习评价,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充满信心地投入学习。评价既要鼓励全体学生基本学习素养的发展,也要鼓励不同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的个别化发展,在评价中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个别化认定。

各学科可参照本意见,联系学科特点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