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科技活动的感知
1、课题组成员:范晓芸、方敏、戴靓鹭、陈鑫凯、曾逸伦
2、研究方式:①问卷调查 问题:⑴你在校园中参加过关于科技活动吗?能写几个?
⑵你在市区中参加过关于科技的什么活动?
⑶对于上次参观隧道博物馆有何感想?
⑷对于一周的学工有何感想,收获了什么?
⑸你知道哪些新科技?
⑹你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设计人:范晓芸、方敏、戴靓鹭
②上网 http://www.google.com 查询:科技活动体验
3、统计汇总:通过对本班级同学问卷调查后 经统计:
|
人数 |
内容 |
参加人数百分比 |
校园科技活动 |
8人 |
船模、遥控艇、科技节、科技绘画、科技板报 |
29.6% |
市区科技活动 |
4人 |
船模、车模 |
14.8% |
了解的新科技 |
24人 |
蓝牙通讯、纳米技术、磁悬浮列车、机器人技术等 |
88.8% |
4、研究总结:
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同学对周围新型科技的了解较多,可是对于真正要去动手体验的科技活动却参加过少。其实科技活动对于学生的动手动脑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在谈到学生对于参观博物馆及一周学工的感受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对自己的科技认知有很大帮助。参观隧道博物馆使学生对隧道的建筑材料、建筑过程、救援方法等都有全面的了解。而一个星期的电工学习,让学生们知道了许多关于电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开拓了视野。对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由此看出,现代学生拓宽科技知识面对学生有着重要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事物发展瞬息万变。新信息、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像以前不敢想象的“克隆”也在动物身上取得成功。科技活动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不受传统学科系统的影响,有利于及时传播最新信息,有利于学生理解当代科学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人类尚未解决的各种问题。因此,开展科技活动就能向学生传播最新科技信息,介绍高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而且科技对于其他学科的教育也有着推助作用。
当今的学科往往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交叉性较强,在一门学科中往往渗透包含其他学科的知识。在以前,在学科课程中碰到科学知识性含量大的文章,教师得事先去查阅资料,在教学中先向学生讲述清楚其中的科学知识,这就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相对降低了课堂效率。科技活动的普及和深入开展,改变了这种局面,现在再碰到类似的文章,再也用不着像以前一样那么费口舌了,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一言堂,学生大眼瞪小眼的局面。
在科技知识丰富后,学生的思维会特别活跃,像一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飞快地旋转,回答问题一个接一个,从不冷场,学生的求异、发散性思维特别强,减少了老师的尴尬局面。在自然学科上,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自然课上做实验的速度快了,操作也准确规范了,实验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了。让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把书本知识变成活的、有感性的知识。通过讲课—实践—各种竞赛,使学生不仅理解巩固了课本知识,而且进一步掌握和运用了知识,既激发了科技兴趣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品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开展科技活动,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是促进学生个体知、情、意、行统一,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各科新教材中家庭小实验,开展科技制作的实验活动,也是开展知识教育的明智之举。研究制作教具是把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相结合起来的尝试,也是改革单纯的理论性教学,实行二源教学,把动手动脑相结合起来的表现。因为师生自己研制的教具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更具有感知力。教师用教具实施教学,学生靠学具来完成学业,那将是更高级的教学活动。所以我们要把教师使用现成教具发展到师生共同研制教具学具,真正跳出课堂,把课内教学拓展到课外;把研制教具、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渗透到科学教育活动中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知识和学生的创造性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加科技活动不仅对学习有着帮助,更是加强动手能力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与活动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能力总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能在活动中得到表现;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必须有一定能力作为条件和保证。人若离开活动,能力不仅无法形成和发展,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在活动的过程中,既有科学知识的传授,又有大量的实际操作。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熟练使用各种工具,掌握操作顺序和方法,提高操作技能、技巧,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等。如在一周学工活动中,学生起初对电烙铁、焊锡、电器元件等一无所知,更何况是焊接装配了。通过门铃、打点记时器等的制作,他们认识了电烙铁,学会了焊接元件的方法,学会了用万用表对线路进行检测,对电器进行调试。
劳技教育是通过劳技课上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掌握实用技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劳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本领,各种小制作品和各种小模型的装配均属于劳技教育的内容,而科技模型的调试和使用则属于科技教育,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自身潜在的能力得到发挥,产生了许多构思新颖的作品,使广大学生懂得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源泉,是通向自立的道路;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是个大有作为的人,认识到人生的价值的实质意义。青少年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和聪明才能。通过科技活动与劳技教育的密切结合,提高劳技教育的质量,推动劳技教育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科技活动以其新颖性、创造性、挑战性与趣味性迎合了广大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所以科技也助于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首先,科技活动中人身多种感觉器官的运动,加强了身体的锻炼,活跃了学生的身心。其次,将科技手段用于维护和增进身体健康,将科技原理用于指导运动技能的学习,都能使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自然生理素质上发挥作用。例如,航模比赛、无线电测向以至于器材设备的制作安装,对学生体力的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生态园的维护、人体器官功能的探索等活动,对学生在维护和增进身体健康上都具有指导作用。另外,科技活动过程中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将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愉悦了学生的身心。
科技活动是依据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创新的过程。科技活动的这些特点,使得科技活动对学生的认知心理素质,诸如感知、注意、记忆、表象、思维、想象等都能起到独特的作用。科技活动中要创新就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并且要运用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主动的观察、思考、联想等,在解决问题中要进行信息检索记忆、思维推理和丰富的想象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心理素质。同时,科技活动还有助于学生掌握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学生的学习障碍绝大部分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认知方法造成的。一些本来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通过科技活动,掌握了感知的方法,注意的控制,记忆的规律,思维的技巧等,最终也会转变成为优秀的学生。
科技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是因为科技本身可以滋生出某种思想理念、审美情趣,而在科技研究、传播和应用过程中,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内容主要有:民主精神,爱国主义思想,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社会观和方法论;尊重他人,尊重其它物种,维护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贯穿在科技活动之中,从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行为中获得对人生的一些认识和精神食粮;从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与协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品质;从对科学理论、规律的认识中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所以应该多参加科技活动,助于学科学习、加强动手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21世纪的“新”人类。
点击浏览该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