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研究 > 政史地组 > 正文
2012上海历史高考试卷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发布日期:2012-06-18 12:00:00   

2012上海历史高考试卷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历史 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汲取信息

  周靖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金建忠 新场中学

  以见识解读历史,用智慧激活教学——这是今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给出的启示,注重史料阅读、拓宽史学视域、培养公民意识,将成为中学历史教和学的发展趋向。

  

注重史料阅读

  历史教学必须从史料出发。史料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传和口述史料。与历史研究不同,中学历史教学所涉猎的史料基本以文献史料为主。本试卷大量引入古今中外、形式丰富的文献史料,使之成为试题尤其是最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核心和主干,诸如《左传》、《论语》、《魏书》、《养老律令》、《元史》、《雅典政制》、《风俗论》、《论美国的民主》、《联合国家宣言》、《马歇尔计划》、《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

  史料教学已成为当今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该学会从浩如烟海的史料海洋中拾取贝壳,在精要节选、恰当引用的基础上,学会从史料中汲取历史信息,进而了解相对客观的历史,并通过深入解读逐步形成历史见识

  

拓宽史学视域

  在打通古今、打通中外的基础上,打通文史哲,即拓宽史学的视域,关注文学和哲学对史学的影响是本试卷的一大亮点。试卷第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以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的《风俗论》切入,设问:(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述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学生应拓宽史学视域,从文学中提取史学的精神或血肉,从哲学中提取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分挖掘名人作品背后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心态,理解异质文化,并学会从大文科的宏观视角解读历史,形成融会贯通的历史见识

  

培养公民意识

  当今史学日益重视为普通民众服务的历史,而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服务于普通民众的重要内涵。第39梭伦的大盾,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的描述切入,设问:(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试题试图告诫学生,维护法律的尊严,保障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是树立公民意识的关键所在。又如,本试卷第37题,开国议政,从宋初的科举制切入,设问: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策——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试题试图引导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去体会决策制定前必须考量的综合因素。

  神入历史、角色参与,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而将其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有机整合则是当今中学历史教学所需关注的重点。学习中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场景中去观察历史、体验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解读历史、研究历史,形成以法制意识、参政意识等现代公民意识为核心的历史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