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材‘活’在思维生长中——以‘氢氧化钠变质探究’为例的灵动课堂实践
发布日期:2025-05-15 09:56:46
2025年5月9日,金陵中学化学组陆祎老师执教“氢氧化钠溶液变质问题的探究”公开课,生动诠释了如何基于教材资源、结合学情创新设计,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本节课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为核心情境,围绕“物质的检验、鉴别与除杂”主线展开,通过“问题驱动—方案设计—实验验证—反思拓展”的探究流程,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分析的一般规律,同时渗透节约药品与环保理念,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科学素养培养的深度融合。
课堂主线:从现象到本质,构建探究思维模型
本节课以“久置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实验创设认知冲突:学生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性质的异同,提出“如何检验溶液是否变质”“变质产物是什么”“如何定量分析变质程度”等递进式问题,陆老师以“启发推理法”引导学生逐步分析。
教学效果:素养落地,思维生长
课后调研显示,90%的学生能独立总结“物质变质研究”的一般流程:
提出假设:基于物质性质预测变质产物;
设计实验:选择试剂(如盐酸、氯化钡、氢氧化钡)进行验证;
数据分析:通过现象推断结论,并评估方案可行性。
课后听课老师对该课给予高度评价:“本课以‘小切口’撬动‘大思维’,通过真实问题链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理念。特别是‘除杂方案优化’环节,学生从试剂选择到用量控制的讨论,展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2025年5月,金陵中学举办主题为“让教材‘活’起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灵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本节课为此提供了鲜活范例,陆祎老师以精巧的设计、深度的追问和开放的评价,为学生搭建了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的成长阶梯,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